采耳掏耳常見十大問題Q&A(含實例說明)

耳燭SPA、舒壓采耳

1. 采耳和採耳有什麼不同嗎?

「采耳」與「採耳」在台灣皆為通用字,指的都是專業的耳道清潔服務。

2. 采耳會痛嗎?

多數人會覺得采耳微癢且放鬆,偶有敏感或耳垢較硬時短暫感到不適,專業采耳師會即時調整動作。

例如:「阿偉第一次采耳時,覺得癢癢的很舒服,但當師傅碰到一塊較硬耳垢時,他感到一點點刺痛,提醒後師傅就改用更細緻的工具。」

3. 所有人都可以做采耳嗎?

只要無耳疾或特殊病史都可采耳。如有慢性中耳炎/糖尿病/手術史,建議先諮詢醫師。

例如:「張女士曾有耳膜穿孔,故至采耳店前會先提供醫師證明,由采耳師評估能否進行護理。」

4. 乾性耳垢、油性耳垢都可以采耳嗎?

無論乾耳或油耳,專業采耳師均會選用適合的器具和手法。

例如:「有些小朋友耳垢屬乾性(偏灰白色),師傅會用細耳勺挑;而油性耳垢(偏黃色濕潤),則會用棉花棒輕拭清潔。」

5. 挖耳朵用棉花棒還是耳勺較好?

依耳垢型態選擇工具最合適,且勿深入耳道。

  • 乾性耳垢(偏灰白、易掉落)
    • 較適合使用「耳勺」輕輕挑除。耳勺可慢慢將乾性耳垢刮除,不易推進耳道深處。
    • 舉例:有些小朋友耳垢屬乾性,采耳師會用細耳勺輕挑,比較安全有效。
  • 油性耳垢(黃色、濕潤)
    • 較適合使用「棉花棒」輕拭耳道口周圍。油性耳垢黏性高,但棉花棒只適合在耳道口表淺處使用,勿深入推挖。
    • 舉例:大人油耳較常見,師傅會用棉花棒順著耳道口輕拭去除,溫和不刺激。

工具選擇要點

  • 無論何種耳垢型態,若自行操作,絕對不可深入耳道,以免推進耳垢或造成損傷
  • 若耳垢較多、處理困難,建議尋求專業采耳師協助,使用消毒過的專業工具更安全。
  • 錯誤方式(例如用棉花棒猛推)反而容易讓耳垢越推越深,甚至引發耳道堵塞或炎症。
耳燭SPA、舒壓采耳

6. 耳朵多久清潔一次最適合?

建議每1~2個月找專業采耳師清潔一次;自行掏耳間隔10天以上。

7. 采耳會有什麼風險?

不當操作恐引起感染、耳膜傷害、耳鳴。應選專業采耳師,確保工具消毒完善。

例如:「阿康曾在夜市路邊隨便找人采耳,回家後耳朵紅腫發炎,之後只信賴有證照的采耳店家。」

8. 挖耳朵會導致耳垢越來越多嗎?

錯誤清潔(如用棉花棒猛推)會讓耳垢堆積,專業采耳可安全移除。

例如:「明明因為覺得耳朵癢,常用棉花棒深入掏,結果耳垢堵塞需專業協助。」

9. 采耳後耳朵要怎麼保養?

保持耳道乾燥,暫勿進水。如有異常症狀,盡速就醫。

例如:「采耳後立即游泳,造成耳朵進水不適,避免立刻碰水。」

10. 如何選擇安心的采耳服務?

重視采耳師證照、場所衛生、工具消毒與公開透明的流程。

資料重點整理

問題不建議行為/錯誤做法專業建議/正確做法
清潔方式常用棉花棒推入、自己深挖定期找專業采耳師,選對工具、手法
頻率過於頻繁,每週自行掏耳建議每1~2個月專業清潔1次,自行挖耳間隔10天以上
消毒防護隨意到夜市或非專業地點,工具消毒不明場所衛生、工具紫外線或高溫消毒,采耳師具證照
適合人群含糖尿病、耳疾、術後直接采耳有病史應先諮詢醫師,按個人健康決定
耳垢型態所有人一律用相同工具乾性耳垢用耳勺,油性耳垢以棉花棒清潔
采耳會痛嗎忽略個人不適感,硬撐或未反應若癢、刺痛感即時反應,采耳師會換溫和細緻工具
居家保養采耳後立即碰水、游泳、未注意乾爽保持耳道乾燥、暫不進水,有異常速就醫
服務選擇隨意挑選無證照、流程不明場所挑選證照明確、消毒徹底、流程公開、收費透明店家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